“我不想上学了!”
“每天就是作业考试,有什么意思?”
“你们别再逼我了,我真的受够了!”
当孩子开始频繁表达对学习的抗拒情绪,甚至发展到拒学、逃课、情绪崩溃时,很多家长陷入了迷茫——是该继续坚持严管?还是顺从退让、给孩子放松空间?
坚持怕激化矛盾,退让又怕孩子一去不返。这种两难处境,是许多家庭在面对孩子严重厌学时共同的困惑。
那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究竟该怎么做?
厌学,不只是简单的“不爱学习”,更是一种心理和情绪上的深层次抗拒。表现通常包括:
每天早上起床困难,找各种理由不上学
写作业拖延、应付,甚至拒绝完成
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常陷入消极情绪
出现自我否定、情绪暴躁、封闭自我等行为
在严重时,孩子甚至会出现逃学、离家出走、自残等极端行为。
厌学并不是懒惰或叛逆,而往往是长期压力与情绪积压的结果。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学就是不懂事,必须“逼出来”,于是常用打骂、惩罚、限制手机等方式强行压制。
但这种方式短期可能有用,长期却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更封闭、更抗拒,甚至产生心理阴影,厌学情绪越演越烈。
另一些家长选择理解孩子的辛苦,任由孩子不上学、减少作业,甚至考虑让孩子休学。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疏导与引导,这种“放任自由”反而会让孩子更远离学习,失去方向与责任感。
每一个厌学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压垮他们的“源头”——可能是学习困难、同伴压力、家庭氛围,或老师的误解。
家长需要换位思考,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用对错来评判他们的态度。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看不到学习的意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个人兴趣、设定短期目标,让“学习”不再是纯粹的压力,而是实现梦想的通道。
停止无效的唠叨、责备与比较,多用鼓励与倾听代替批评和命令。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愿意理解他、相信他、支持他的人。
不是纵容孩子,而是在明确规则中给予适度自主空间,例如制定共同可接受的作息计划、每周复盘一次学习情况等,增强孩子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我们接触过无数对学习彻底丧失兴趣、对家长彻底失去信任的孩子。但当家长学会理解、调整、引导,而不是一味坚持或彻底退让,孩子往往会逐步回到正轨。
家长在面对孩子严重厌学时,可以思考:
孩子的厌学是在逃避什么问题?
自己的反应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加重孩子的压力?
家庭氛围是否充满鼓励、接纳与尊重?
孩子是否具备基本的学习成就感?
坚持和退让,其实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教育节奏上的“松与紧”。适时的坚持,是引导责任;适度的退让,是给孩子喘息空间。
孩子不是一台学习机器,他们也有情绪、压力与脆弱。当他们表现出严重厌学情绪时,家长最重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坚持”或“退让”,而是找到孩子内心的痛点,与他们一起面对、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