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长的求助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困惑:
“孩子不上学了,天天打游戏,还对我们说谎,我们完全管不住。”
这类孩子往往不是“突然变坏”,而是在心理、情绪、家庭沟通等多重压力下,逐渐走入了“叛逆—逃避—防御”的恶性循环。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心理专家指出:当孩子同时出现厌学、沉迷网络和说谎等行为时,这不只是管教问题,而是孩子心理失衡与家庭关系失调的信号。要想真正改变,必须从根源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干预与引导。
表面上看,孩子是在逃避学习、沉迷网络、撒谎掩饰;但在心理层面,这些行为往往是**“自我防御”的体现**。
1.厌学——逃避压力的反应
学习挫折感、成绩焦虑、师生关系紧张或父母期望过高,都可能让孩子将学习与“痛苦”划上等号。
厌学并非不想学习,而是孩子在心理上选择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逃避失败感。
2.沉迷网络——寻找替代性满足
现实中缺乏成就感与情感连接时,网络世界为孩子提供了即时的奖励和控制感。
在虚拟空间里,他们可以获得短暂的存在感和被认可的幻觉。
3.说谎——维护脆弱自尊的策略
当孩子害怕被责备或失去信任时,说谎成为避免冲突、维持自我形象的一种“心理防御”。
每一次谎言,往往隐藏着“我怕你不再爱我”的深层恐惧。
当孩子出现多重问题时,家长往往会陷入“焦虑反应模式”:
1.一味惩罚或没收手机
——孩子表面屈服,内心却更加对立。
2.频繁说教、讲道理
——道理再多,也进不去一个“情绪封闭”的孩子的心。
3.互相指责、情绪失控
——家庭关系紧张,只会让孩子进一步退缩和防御。
正苗启德心理教育团队提醒:
当问题同时出现时,家长的“急于控制”往往比问题本身更具破坏力。
正确的做法不是压制,而是“重建关系、修复信任、恢复动力”。
在孩子混乱的阶段,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纠正”,而是“稳定”。
先接受现状,不急于批评;
降低冲突频率,让家里恢复安全感;
通过陪伴、倾听、理解,让孩子重新感受到“家不是战场”。
✅ 实用建议:
可以每天安排10分钟“非学习对话时间”,聊生活、聊兴趣,不谈成绩、不提问题。
当孩子敢开口,关系修复就已经开始。
沉迷网络是最外显、最容易被察觉的行为,也是突破口。
与其直接禁止,不如帮助孩子找到现实中的“替代满足”。
例如:
让孩子参与体育锻炼或社团活动,体验真实的成就感;
制定“网络使用契约”,以信任代替管控;
鼓励孩子把网络兴趣转化为技能,如编程、剪辑、设计等。
当孩子能在现实中获得价值感时,网络依赖自然会下降。
孩子厌学的根源,往往在于“学习与自我价值脱节”。
父母应协助孩子重新发现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强迫学习。
做法如下:
1.了解孩子厌学的真实原因(怕失败?不理解?与老师不合?);
2.降低学习焦虑,设立小目标;
3.用陪伴式学习代替监督式学习;
4.允许错误,用肯定和反馈代替否定。
同时,针对“说谎”行为,不要只纠正事实,更要回应心理需求:
“我不是要惩罚你,而是希望你能信任我,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信任不是要求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被理解的过程中慢慢建立。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关系的“投射”。
当沟通失衡、情绪压抑、期待过高时,孩子就会用行为“说话”。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家庭教育顾问建议家长:
1.重建亲子边界:既不溺爱,也不控制;
2.共同制定规则: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约定,增强责任感;
3.开展心理辅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帮助孩子理清内心冲突;
4.家庭成员共修:不仅改变孩子,也要反思父母的沟通方式与情绪管理。
当孩子出现厌学、沉迷网络、说谎等多重问题时,他们不是“坏”,而是“乱”。
他们失去了方向、信任与内在力量。
此时,家长若继续用惩罚代替理解,只会让孩子更封闭。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
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回归轨道,而是让他重新找到愿意前行的理由。
当父母放下指责、愿意倾听,家庭重新成为温暖的避风港,孩子才会从混乱中慢慢恢复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