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业压力逐渐增大,科目难度提升,孩子的心理、兴趣与自我认同都在快速发展。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表现为逃避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甚至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实践表明,家庭和学校的联合干预,尤其是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主动力,是缓解初中生严重厌学心理的有效途径。
1.学业压力与挫折体验
随着课程难度增加和考试频繁,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
自信心不足的孩子面对失败容易产生逃避心理
2.兴趣缺失与学习内容不匹配
课程内容枯燥或难以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和实践机会
3.自我价值感低与自我认同不足
成绩不理想或被同伴比较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
低自我价值感可能使孩子认为努力无意义,进而厌学
4.家庭与学校沟通不足
家长过于关注成绩而忽视情绪和兴趣发展
学校对个体差异关注不足,未能提供针对性引导
1.理解与共情
家长先理解孩子厌学背后的心理原因,而非单纯责备
使用共情语言,如:
“我理解你觉得学习很累,也可能遇到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找到方法,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2.尊重孩子兴趣
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领域或活动
在学习之外发展兴趣特长,如绘画、音乐、运动或科技创新
3.设定小目标与阶段性奖励
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完成
对努力和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和奖励,增强自信心
4.家庭学习氛围营造
创造温馨、鼓励和支持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长以身作则,展示积极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1.课程与教学方式优化
提供互动式、实践性和探究性的课堂活动
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或兴趣爱好结合,提高趣味性
2.心理教育与辅导支持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与学习动力
心理老师开展个体辅导,针对厌学学生制定兴趣激发方案
3.社团与课外活动引导
丰富校园社团和兴趣活动,给予学生展示特长的机会
提供团队合作和成就感体验,增强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4.教师个性化关注
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和学习状态,及时提供帮助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计划和课程选择,增强学习主动性
1.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家长与班主任、心理老师保持沟通,分享孩子兴趣和学习状态
建立家庭-学校联动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对策
2.兴趣驱动的学习计划
家长与学校共同制定学习和活动计划,将学业任务与兴趣活动结合
利用阶段性目标和奖励机制,增强学习动力
3.行为与情绪同步管理
家长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学校提供心理支持
联合开展积极行为引导,如参与社团、团队项目或社区活动
一名初二学生因数学成绩下滑而产生严重厌学心理,经常逃课、学习效率低下。家长最初采用训斥方式,但效果不佳,亲子关系紧张。
湖北正苗启德心理老师介入后:
1.家长调整沟通方式,以理解和鼓励为主
2.学校通过数学兴趣小组和探究活动激发兴趣
3.家校共同制定学习与兴趣活动计划,分阶段设定目标和奖励
4.鼓励参与运动和社团活动,增强成就感与归属感
三个月后,学生学习兴趣恢复,数学成绩逐步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情绪稳定,亲子关系改善。案例显示,家庭与学校联合干预、兴趣激发和阶段性目标管理,是缓解严重厌学心理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厌学心理严重,往往不仅是学习问题,更涉及兴趣缺失、自我价值感低、挫折应对能力不足和环境支持不足。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家长和教育者:
通过家庭共情、兴趣培养、阶段性目标、学校课程优化、心理辅导及家校联合,是科学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厌学心理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
科学干预不仅能提升学习动力和学业表现,还能增强自我认同、心理韧性和社交能力,为初中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