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我考不上。”
这句常被青春期孩子挂在嘴边的话,听在父母耳里无疑是刺耳的。然而,这背后,真的是简单的自暴自弃吗?还是一种无助、焦虑,甚至是对压力的逃避方式?
面对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氛围,不少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失去信心。特别是一些女孩,因为内心细腻敏感,更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的表达。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孩子这种言语背后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家庭引导方法。
表面看,这是放弃;实则可能包含以下几种心理:
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批评、同龄人竞争等,都可能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说“我考不上”,是一种宣泄,也可能是对家长期待的回避。
有的孩子虽然能力不错,但长期缺乏正面肯定,渐渐相信自己“不行”,从而不敢去努力。
父母不断逼迫孩子学习、强调分数,反而会激发逆反心理,用“我不行”来表达抗议。
这类表达有时是抑郁、焦虑的前兆,孩子无法清晰表述情绪,只能以“放弃”来逃避内在痛苦。
第一时间不要质问或反驳,而是平静地回应:“你是不是最近很辛苦?”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评判。
耐心地引导孩子说出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是知识没掌握?方法不对?还是情绪影响专注?精准找到问题比盲目打鸡血更有效。
避免说“你再这样就真的完了”,而是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低谷,关键是你愿不愿意重新开始。”
引导孩子把注意力从结果转向过程,让她看到每一次认真对待的意义,重拾自我价值感。
一口吃不成胖子。陪孩子一起设定阶段性小目标,逐步达成后建立信心,从“我不行”转向“我能做到”。
如果孩子持续低落、成绩下滑严重、失眠焦虑等,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心理老师或机构介入。
我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发现:青春期孩子的“放弃”言语,往往不是懒惰,而是心累。真正能打动她的,从来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共情。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我们通过心理疏导+个性化教育模式,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自信、改善学习策略,让曾经说“我考不上”的孩子,重新站上希望的起点。
每一句“我考不上”,都可能藏着一个向大人求助的灵魂。当家长愿意蹲下来,听听孩子真正的声音时,沟通的大门才会悄然打开。成长的路很长,只要不放弃,就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