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来越会撒谎了。”许多高中家长在咨询时这样说:孩子明明没写作业却说写完了,成绩下滑却谎称没考试,甚至为掩盖网恋或游戏行为而编造理由。
当说谎成为习惯,不仅破坏了家庭信任,也意味着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出现了问题。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心理专家指出:青少年阶段的说谎,多源于恐惧、压力或沟通缺失,家庭重建信任的关键不是“揭穿”,而是“理解与修复”。

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反应激烈,批评、责骂甚至惩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只要我不说实话,就不会被骂。”
这种思维让孩子逐渐习惯用谎言来保护自己,逃避冲突和压力。
当家长期望过高、不断比较或否定孩子的努力时,孩子为了维持形象、避免失望,可能编造“好成绩”或“努力假象”,以换取暂时的认可。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独立与价值重建阶段,他们渴望掌控生活,不希望父母干涉太多。当家长过度干预时,谎言就成了“自主表达”的手段。
在同伴群体中,为了融入或维持“面子”,孩子可能夸大事实、隐瞒家庭状况或成绩表现。这类“社交性说谎”源于青春期的自尊和归属需求。
当孩子发现自己无论说什么都会被批评、打断或忽视,便会逐渐失去倾诉欲望,选择用谎言维持表面平静。
心理学认为,说谎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青少年感到焦虑、恐惧或缺乏安全感时,他们会用谎言来保护自我、避免冲突。
1.有的孩子是害怕失败被责备;
2.有的孩子是渴望被理解与认可;
3.还有的孩子,是用谎言换取被关注的机会。
湖北正苗启德心理专家提醒:
“如果孩子习惯用谎言与父母相处,说明家庭沟通体系已经失衡——孩子不敢说真话,也不相信真话会被理解。”
1.揭穿式对峙:当众揭穿、质问“你为什么又撒谎?”——只会让孩子更封闭。
2.情绪化惩罚:以怒气、冷暴力、没收物品等方式惩戒,强化孩子的防御心理。
3.以道德说教代替理解:强调“做人要诚实”,却忽略了孩子为何不敢诚实。
4.盲目包容:不设边界,任由谎言继续,反而让孩子失去行为界限感。
当孩子撒谎时,家长要先问自己:
“他为什么要说谎?是害怕、焦虑,还是想逃避?”
理解动机后,才能针对性引导。
例如:
如果是害怕惩罚,应减少责骂、提供安全表达空间;
如果是寻求关注,父母需增加情感陪伴与积极反馈。
不要一开始就盘问真相,而是先表达理解:
“我知道你可能担心我生气,但我更希望我们能一起解决问题。”
这种共情式语言能降低孩子防御,让他们逐步愿意说真话。
可以设立“家庭真话时刻”——
每周一次,家人围坐交流一周心情与困难;
任何人说真话时,其他人不得打断、指责。
这样能逐渐恢复孩子的表达信任。
沟通不是纵容。父母应建立明确的家庭规则:
“说实话可以商量,撒谎必须面对后果”;
对错误给予教育性后果,而非情绪性惩罚。
例如:若孩子隐瞒成绩,可以一起制定补习计划,而非立即训斥。
当孩子主动说真话、坦白错误时,要给予积极反馈:
“我很高兴你选择告诉我真相,这说明你信任我。”
正向反馈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交流的价值,逐渐减少说谎动机。
学校心理老师或班主任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与说谎频率,必要时进行心理测评与辅导。
父母与教师应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不让孩子“钻空子”。
例如:学校发现问题后,应先与家长沟通策略,再共同引导孩子面对事实。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实践表明:
“单纯惩罚无法矫正说谎习惯,心理疏导和情绪修复才是关键。”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系统辅导等方式,帮助孩子学会真实表达与自我管理。
信任的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
家长应把“信任重建”当作长期过程:
1.给孩子时间适应真实沟通;
2.让真话不再成为“惩罚的触发点”;
4.让家庭重新成为孩子最安全的表达空间。
湖北正苗启德心理导师总结:
“孩子说谎并非天性,而是一种求生式沟通。当父母愿意倾听、理解、引导,谎言自然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当高中生说谎成习惯,最需要的不是“揭穿”,而是“疗愈”。
家庭的情绪氛围、沟通方式与信任机制,决定了孩子是否敢于诚实。
家长若能从惩罚走向理解,从对抗走向共情,就能让孩子重新学会:真话,是通向爱与信任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