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青春期心理与行为问题中,“厌学”是出现频率最高、家长最焦虑、学校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许多家长苦恼地说:“孩子现在一提学习就烦躁、抵触,甚至不愿意去学校。”
学校老师也常常感叹:“明明孩子不笨,就是不愿学,注意力也不集中,情绪还容易爆发。”
青春期的厌学并不是简单的“不想学习”,它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情绪和环境因素。
如果仅靠家长“逼”或老师“管”,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作为一家专注于青少年心理疏导与行为矫正的专业机构,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大量案例中发现: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是帮助厌学孩子重返学习正轨的关键。
厌学并不只是“成绩不好”,它的表现往往多种多样: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
2.拒绝写作业、迟到逃课,甚至拒绝上学;
3.一提到学习就烦躁、顶撞父母或老师;
4.对未来没有目标感,缺乏动力;
5.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叛逆等心理反应。
有些孩子表面“吊儿郎当”,实际上内心充满压力;
有些孩子成绩很好,但精神紧绷,厌学情绪反而更重。
因此,厌学不等于“懒惰”,而是一个心理信号,家庭和学校必须警惕。
初高中阶段,竞争激烈、作业繁重、考试频繁。很多孩子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一旦情绪难以疏解,就会对学习产生“排斥反应”。
一些孩子成绩不理想,经常被批评,久而久之就形成“反正我也学不会”的消极信念,最终演变成厌学。
如果家庭环境中充斥着责骂、否定或冷漠,孩子会把“学习”与“压力”联系在一起,进而对整个学校生活失去兴趣。
当课堂过于强调分数而忽视个体感受时,孩子容易产生情绪疏离感,学习动力自然下降。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获得自主权,如果家长和老师过度干涉、施压,孩子往往以“厌学”作为情绪反抗的出口。
现实中,很多家庭和学校在面对厌学问题时,往往陷入“相互推诿”或“单打独斗”的局面:
家长责怪学校教育不到位;
老师认为家庭教育不力;
双方缺乏沟通协作,孩子夹在中间愈发对抗。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心理专家指出:
厌学问题的本质,是孩子、家庭、学校三者关系的失衡。
只有建立 “家校共育” 的合作机制,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厌学情绪。
家长与老师应保持高频、真实、积极的沟通,尤其是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或学习异常时,第一时间共享信息,避免出现:
家长蒙在鼓里,老师单打独斗;
老师不清楚家庭情况,无法理解孩子情绪。
沟通应避免“抱怨”式,而是以“共同解决问题”为核心。例如:
“最近他在家里学习动力很低,老师那边也有类似情况吗?”
“我们一起商量一个循序渐进的调整计划。”
家长在面对厌学孩子时,常见反应是批评、比较或强迫学习,比如:
“别人都能学好,你怎么不行?”
“再不好好学,将来就没出息!”
这种方式只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
正确的做法是先接纳情绪,再谈学习。例如:
“我知道你最近压力大,我们一起想办法。”
“不管成绩如何,我们都会支持你。”
当孩子感受到理解与安全,他才会愿意重新面对学习。
老师和学校不能只看“分数”。
当孩子出现厌学迹象时,及时关注他的情绪与状态,给予支持而非指责,才能避免情绪进一步恶化。
例如:
减少当众批评,保护孩子自尊;
鼓励小进步,增强成就感;
增设心理辅导或关怀活动,缓解压力。
一个温暖的校园氛围,往往比高压式管理更能唤醒孩子的学习动力。
对于厌学的孩子,重新燃起学习动力不能“一蹴而就”。
家长与老师应合作,帮助孩子制定符合实际、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例如:
从“全科进步”改为“先专注一两科”;
从“成绩提升”改为“先培养稳定的学习习惯”;
每一个阶段性目标都给予积极反馈与鼓励。
目标可实现,孩子才不会觉得“学习是折磨”。
如果孩子的厌学情绪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并伴随情绪失控、逃学、抑郁或叛逆等行为,仅靠家庭与学校的力量可能难以扭转局面。
此时,专业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学习动机重建与行为矫正,帮助孩子逐步走出厌学困境,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青春期厌学,并不是孩子“变坏”了,而是他们在心理成长中遇到困境的一种信号。
如果家长和学校能够摒弃“相互指责”,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那么孩子就不会被困在厌学的情绪漩涡中。
家长提供情绪支持与理解;
学校提供环境包容与鼓励;
专业机构提供心理与行为干预;
三方共同发力,孩子才可能迎来真正的改变。
面对青春期孩子严重的厌学情绪,家长的焦虑、老师的无力、孩子的抗拒,都是可以被改变的。
只要 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以理解代替指责,以引导代替压迫,以支持代替威胁,就有可能帮助孩子重新走上成长与学习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