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学习压力、学业要求、同伴关系和自我认知的冲突常常导致初高中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厌学不仅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还可能伴随拖延、逃避、成绩下降甚至情绪波动。家长常常为此焦虑,采取批评、威胁或强制手段,却往往适得其反,加剧孩子的抗拒心理。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教育专家指出:
青春期孩子的厌学情绪不仅是行为问题,更是心理、情绪与学习动机交织的信号。
家庭通过科学方法重建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单纯责罚更能有效改善学习状态。
1.学业压力过大
作业量大、升学竞争激烈可能让孩子感到疲惫和无力;
压力积累导致学习动机下降和逃避行为出现。
2.自我认知与能力焦虑
青春期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若感到学习能力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和挫败感;
厌学可能成为避免失败和焦虑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
3.兴趣与课程脱节
孩子对部分学科缺乏兴趣或无法理解学习意义;
被动学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下降。
4.同伴与社交压力
同学关系紧张或受到同伴负面影响,可能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排斥情绪;
社交困扰往往会转化为厌学行为。
5.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高压控制、过度干涉或情绪化批评可能加剧孩子逆反心理;
缺乏支持与理解,孩子容易产生逃避学习的行为模式。
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厌学情绪,而不是简单责备或催促;
可用共情语言表达理解:“我看到你最近上课很疲惫,也觉得学习压力很大。”
与孩子建立安全沟通空间,了解学科难点、兴趣偏好和压力来源;
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避免因批评导致情绪封闭。
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如与未来兴趣、职业规划或成长目标挂钩;
通过正向引导,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自主选择而非强制负担。
制定灵活可行的学习计划,兼顾难度与兴趣;
允许孩子在学习中使用兴趣结合的方式,如通过实验、项目或实践活动学习知识。
鼓励孩子参与课外活动、社团、艺术或体育,提升成就感与自信心;
对孩子每一次学习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正向行为反馈。
家庭提供安静、有序、温暖的学习空间,减少干扰因素;
家长以身作则,保持学习或阅读习惯,树立榜样。
教孩子识别情绪、释放压力,如运动、绘画、写日记、音乐放松等;
情绪稳定是学习兴趣和专注力恢复的基础。
对长期厌学、情绪低落或社交退缩的孩子,可寻求心理咨询或青春期辅导;
专业干预能帮助孩子分析心理障碍、重建学习动力与自我效能感。
1.教师观察与沟通
老师可关注孩子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社交状态;
提供课堂引导和学习策略建议,及时发现心理困扰。
2.家校联合干预
家长与班主任或心理老师保持沟通,共同了解孩子情况;
制定家庭和学校一致的支持计划,帮助孩子逐步重建学习兴趣。
1.保持耐心与冷静
家长管理自身焦虑和情绪,避免因压力传递给孩子;
以积极态度引导孩子,而非用恐吓或批评激化矛盾。
2.学习青春期心理与教育技巧
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规律和沟通技巧,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
理解学习兴趣与行为的心理机制,为孩子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青春期孩子厌学是心理与行为交织的表现,不仅仅是学习态度问题。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家长:
家庭通过理解、沟通、兴趣激发、科学学习环境和情绪疏导,可以帮助孩子重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家校联合与专业辅导更能有效干预,让青春期孩子在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上双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