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长的心中,孩子到了初中阶段,理应开始自觉学习、为升学打基础。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想象中顺利:
有的孩子早上上学磨磨蹭蹭;
有的孩子对课堂提不起兴趣,上课走神;
有的孩子干脆厌学,逃避上学,一提“学习”就情绪激动。
这类“厌学”现象在青春期并不罕见,尤其在竞争压力较大的初中阶段更为突出。很多父母误以为孩子“懒”“不懂事”,但实际上,厌学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与成长困境。
真正要帮助孩子走出厌学,不是“逼”他学习,而是重新点燃学习的内在动力。
厌学的初中生,并不是真的“不行”,也并非没有学习能力。
更多时候,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以下问题:
1.成绩跟不上,挫败感累积
当孩子一次次努力没有看到成效,就容易失去信心,认为“我怎么学都没用”,从而选择逃避。
2.被动学习,缺乏意义感
很多孩子的学习,是在父母、老师的督促下机械完成任务,对知识本身没有兴趣,也看不到学习的价值。
3.情绪压力大,缺乏心理出口
来自学校考试、家长期望、同伴比较的多重压力,让孩子身心疲惫,产生抵触情绪。
4.人际关系困扰,间接影响学习
青春期的孩子对同伴关系非常敏感。如果在学校感到孤立、被排斥或与老师关系紧张,也容易引发逃避心理。
所以,厌学并不是简单的“不努力”,而是孩子在“被压抑”“无成就感”“无方向感”的状态下做出的一种自我防御。
在孩子厌学的过程中,父母的反应至关重要。
很多家长在情绪焦虑之下,会出现以下几种典型反应:
1.情绪化责骂:“你不上学还能干嘛!”
2.强制逼迫:“不去上学就别回家!”
3.简单贴标签:“你就是懒,没出息!”
这些方式往往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学习,甚至彻底失去沟通的意愿。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理解 + 接纳 + 正向引导。
家长先放下情绪,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传递“我理解你”“我们一起想办法”的态度,才能让孩子重新愿意“靠近”父母,而不是抗拒一切与“学习”相关的话题。
学习动力分为“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类。
外部驱动,比如父母奖励、考试压力,能短期起作用,但难以持续。
真正能让孩子“自觉学习”的,是他们内在对知识、未来目标的认同。
如果孩子努力却总看不到成果,他自然不愿再投入。
父母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设置来帮助孩子重建信心,例如:
先从一门科目开始突破;
每次考试目标只提升一点点;
及时肯定孩子每一次的小进步。
这种“被看见”的过程,会让孩子重拾“我能做到”的成就感。
学习不一定只能是课本。
有些孩子对科技、艺术、体育、动手实践更有兴趣。
家长可以利用兴趣为学习赋能,比如:
喜欢游戏,可以引导他了解编程、逻辑;
喜欢绘画,可以结合美术史、文化;
喜欢运动,可以引导了解科学原理与自律。
当孩子感受到“学习能让我的兴趣更有价值”,学习就不再只是枯燥的任务。
许多厌学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觉得“所有的事都是别人逼我做的”。
当孩子对学习没有“参与权”,他们自然提不起劲。
因此,可以让孩子参与到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中来,让他感受到“我的未来我也能决定”,这种掌控感本身就是学习动力的来源。
青春期的孩子对情绪氛围极其敏感。
当家庭充满争吵、指责、冷暴力时,再多的激励措施也难以奏效。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造安静、有秩序的学习环境;
2.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负面比较(“别人家的孩子”);
3.父母以身作则,多读书、多思考,营造积极氛围;
4.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信任的后盾。
当孩子感觉“家是温暖的”“父母是站在我这边的”,学习自然不会再是孤军奋战。
如果孩子的厌学已经持续较长时间,比如:
1.拒绝上学超过两周;
2.出现明显情绪低落或焦虑;
3.沟通完全无效、行为极端;
这时候家长就不应再单打独斗,而是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或特训学校的专业团队,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深层原因,进行有效疏导与行为矫正。
初中生厌学,并不意味着“没救了”。
相反,这正是孩子内心需要被理解、被看见、被激发的信号。
家长的角色,不是“监工”,而是“引路人”。
当你愿意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适度的空间和信任,学习不再是“被逼”,而是孩子自己愿意走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