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阶段,许多家长会突然发现,原本还算努力的孩子进入叛逆期后,学习态度急转直下,甚至出现“彻底放弃”的情况:不写作业、不听课、成绩一落千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常常感到无比焦虑:孩子是真的厌学,还是在用“拒绝学习”来反抗外界的高压环境?
理解孩子放弃学习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家长和老师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1.对课堂和作业表现出极大抵触,甚至故意拖延、不完成。
2.对父母的督促完全不配合,出现顶撞、冷漠、沉默等消极对抗。
3.成绩急剧下滑,对未来规划表现出“不在乎”的态度。
4.沉迷网络或社交,以逃避学习和现实压力。
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两类深层心理动因。
1.学习压力过重:高考导向的教育让孩子面对巨大的学业负担,容易产生疲惫与倦怠。
2.自我效能感低:多次努力却看不到成果时,孩子会认为“自己怎么学都没用”,逐渐失去动力。
3.情绪困扰:青春期男孩情绪波动大,遇到失败或挫折时更容易以“放弃”来表达无力感。
厌学情绪往往是“内耗”的结果,孩子并非不懂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觉得自己“学不动了”“学不进去”。
1.缺乏自主权:当学习完全由父母或老师主导,孩子容易通过“不学习”来争取掌控感。
2.压抑已久的叛逆:命令式、批评式的教育方式,会引发青春期男孩的强烈抵抗。
3.通过“破坏”传递信号:有些孩子用“彻底放弃”来迫使父母正视他们的感受和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行为更像是“对抗外界”,而不仅仅是厌学。
1.一味施压:不断增加补课或强制学习,只会让孩子更排斥。
2.责骂与打击:负面评价只会强化孩子的无力感或对抗心理。
3.忽视孩子内心需求:只关注成绩,而忽略孩子的情绪与心理。
家长要敏锐观察:孩子是真的“学不进去”,还是在通过“不学习”来对抗?前者需要情绪疏导和学习方法支持,后者则需要沟通和规则调整。
当孩子出现强烈抵触时,家长要先稳定情绪,避免火上浇油。陪伴和倾听比立即灌输道理更有效。
帮助孩子设立小目标,通过阶段性成功重建自我效能感,让他们重新相信“努力有用”。
用商量替代命令,用引导替代控制。让孩子在学习中拥有一定自主权,减少逆反情绪。
运动、音乐、社团活动等,都能帮助孩子释放压力,获得现实中的价值感。
与老师保持沟通,形成一致的教育策略,避免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教育断层”。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教育案例中,许多“放弃学习”的高中男孩,并非真的不懂学习的重要性,而是长期积累的厌学情绪或对高压环境的反抗。通过“心理疏导 + 学习方法辅导 + 规则调整 + 兴趣拓展”的综合干预,孩子逐渐找回学习动力,态度发生了积极转变。
高中男孩叛逆期彻底放弃学习,可能是深层厌学情绪的累积,也可能是对高压环境的强烈反抗。家长如果一味施压,只会让问题恶化。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理解孩子、调整教育策略,在情绪支持和学习方法之间找到平衡,让孩子在尊重与陪伴中逐步恢复对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