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高中生因厌学导致成绩下滑,是许多家庭反复遇到的问题。家长常常在两条路径上犹豫:请家教补课、补知识缺口,还是先把孩子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逃避、厌学情绪)解决好?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基于对根本原因准确判断后做出有顺序、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下面给出实操性强的判断逻辑、挖掘根因的方法与可执行的干预路径,便于家长落地实施。
如果孩子因为学不懂、成绩落后而厌学,知识断层常是根因,此时补课(有针对性的家教)能快速恢复信心,配合心理支持效果更好。
如果孩子表现出长期情绪低落、逃避上学、睡眠/饮食改变、人际冲突或明显社交退缩,厌学更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先做心理评估再补课更为安全有效。
判断优先级的原则是:安全与稳定(心理)优先于知识追赶(补课)。若心理问题严重,直接强推补课会加剧焦虑与抗拒。
1.观察行为与躯体信号(7天记录)
睡眠是否紊乱、食欲变化、上学是否经常请假、是否有自残或逃学倾向。
2.收集学业数据
哪些科目掉链子?是所有科目还是单科?是学习方法问题还是基础知识缺失?
3.倾听式对话(非质询)
用开放式问题:“最近上学最让你不舒服的是哪件事?” 而不是“你为什么不努力?”
4.同伴与教师反馈
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课堂态度、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人际冲突等。
5.筛查情绪问题信号
持续两周以上的兴趣丧失、无力感、过度焦虑、逃避社交需考虑心理咨询。
6.排查外部事件
家庭变故、人际欺凌、考试事件、恋爱问题等是否为触发点。
1.优先请家教(并行基本心理支持) 当:
孩子情绪总体稳定、只是某些学科基础薄弱或学习方法缺陷明显;
孩子有意愿学习、能配合辅导但需知识补齐以恢复自信。
2.优先心理干预(再考虑补课) 当:
孩子出现情绪低落、长期逃学、退缩、失眠或出现自伤/自杀想法;
孩子对补课强烈抗拒,学习之外的心理问题阻碍学习动机。
3.同时进行(多学科团队干预) 当:
孩子既有明显知识断层,又出现中度情绪问题且愿意接受支持;
此情况常见,采用“短时心理评估 + 轻量化学业辅导”的并行策略效果最好。
1.72小时内:稳定沟通与安全评估
冷静沟通、确认安全(无自伤/自杀风险),若有危险立即就医或联系心理危机服务。
2.7–14天:信息收集与决策会议
家长、学生、班主任医生/心理师(三方)会谈,基于收集信息决定优先方向。
3.1个月试运行方案
若先补课:选择短期目标(例如3周内把某章节补懂),并安排每周一次情绪跟进。
若先心理干预:安排2–4次评估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或专业机构),并在咨询同意下再启动补课。
4.3个月跟踪评估
按 KPI 评估: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率、科目成绩、情绪量表变化、亲子互动频次。
5.长效机制
建立家庭学习与心理支持常规(每周家庭会、月度教师回访、学期目标调整)。
开启对话:“我注意到你最近很累/不想去学校,妈妈很担心。能不能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谈补课:“我们可以试一个短期的家教计划(比如3周),如果对你压力大,我们随时调整。”
谈心理支持:“有些事不是马上靠补课能解决的,想不想试着跟一个专业老师聊聊,看看是不是有什么我们看不到的困扰?”
立规矩但给选择:“你愿意先做哪一个?先补课恢复信心,还是先跟心理老师聊聊?我们一起决定并设一个试用期。”
家教:优先选择经验丰富、善于激发兴趣而非单纯灌输的教师;小目标、频繁反馈、以能力恢复自信为导向。
心理辅导:优先学校心理老师或有青少年经验的注册心理师;初评以评估工具(焦虑、抑郁量表)为依据,明确周期与目标。
团队协作:理想状态是家长—学校—家教—心理师形成信息流通和方案联动。
误区一:只补课不管心理。结果可能短期提分但根本动力未变,后续复发。
误区二:把孩子的厌学归咎为“懒”或“叛逆”,忽视环境与心理因素。
误区三:长期强压孩子补课失败后责骂,会破坏自尊心。
注意:若孩子出现自伤或自杀倾向,家长应立即就医并联系学校/专业机构。
评估包:72小时安全评估 → 两周内完成学习与情绪初筛 → 月度复评。
短期方案(1个月):心理评估(1次)+ 家教(每周3次、每次60–90分钟)+ 每周家庭会1次。
中期方案(3个月):若情绪好转并且成绩有提升,逐步减少家教频次,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与时间管理;若情绪问题仍在,延长心理干预并调整学业目标。
面对高中生厌学,最关键的是不慌、不急、不武断。先做细致的判断,找出厌学的根因,再按优先级组合干预:心理安全优先 → 目标性补课 → 家校联动 → 长期习惯养成。唯有既照顾孩子的内心世界又补齐知识短板,才能真正把厌学问题转变为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