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初期,一些家长会突然发现,原本愿意听话、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开始频繁抗拒学习,甚至直言:“学习没用!”特别是12岁的男孩,这种态度表现得更直接、情绪化,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反抗情绪。是什么让孩子年纪轻轻就对学习产生强烈排斥?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心理与认知冲突。

12岁是从童年迈向青春期的关键节点,孩子的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不再仅仅接受家长或老师的灌输,而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和规则。
此时,孩子可能会提出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公式?”
“将来我当不上科学家,那学这些有啥用?”
“爸爸赚钱也没靠考试分数吧?”
这种“怀疑现实与教育的连接”的思维,正是认知发展的正常表现。但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就容易转化为厌学情绪。
当孩子长期在一个“只为考试而学习”的环境中成长,尤其是每天都围绕分数、排名、练习题运转时,他们很容易在内心形成这样一种认知:
“我学习不是为了成长,是为了讨好大人。”
一旦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他会本能地反抗这种“为别人而学”的外在动机。尤其是当他看不到学习与自己兴趣、生活、未来有任何联系时,“学习无用论”就成了他逃避压力的逻辑出口。
研究表明,男孩在青春期前后更倾向于用行为和对抗来表达内在的焦虑、无力感或困惑。他们通常不像女孩那样善于通过语言沟通自己的情绪,而是:
通过拒绝学习表达抗议;
以“顶嘴”“冷漠”“敷衍”的方式抵触课堂;
甚至使用“学习没用”来掩盖内心的不自信或失败恐惧。
也就是说,厌学行为本质上可能不是懒惰,而是情绪失衡的外化。
在网络信息碎片化时代,一些12岁男孩可能在短视频、网络评论中接触到大量消极观点,比如:
“学历不等于成功”
“打工才是唯一出路”
“学习太苦,不如早点赚钱”
孩子尚未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和背景逻辑的能力,很容易误以为这些内容是“现实真相”,从而对正规学习产生质疑乃至彻底否定。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却缺乏正向反馈时,内在的努力感也会被消耗:
一味强调“成绩第一”,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成就;
总是被批评“不够努力”,而不是鼓励“你已经在进步”;
缺少鼓励性评价,导致孩子感受不到努力的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学习无用”成了他们对失落和焦虑的一种自我防御。
当孩子说“学习没用”时,不要立刻打断、反驳,而是可以平静地问: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想的?”
“你觉得哪些内容最没用?为什么?”
“你希望学到什么才觉得有用?”
孩子如果能被认真倾听,会更容易打开内心,释放压抑情绪。
举例说明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
数学知识在买东西、计算利息中的作用;
语文的表达能力如何帮助人与人沟通;
理科知识如何解释自然现象等。
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考试的工具”,而是理解世界的能力。
鼓励孩子设立属于自己的“小目标”:
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
可以是完成一个手工项目、读完一本书、写一篇小故事;
强调“自我成就感”而非“外部认可”。
当孩子逐渐在学习中获得掌控感,厌学情绪才会缓解。
学校应在教学中更多尝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探究、创意表达等方式,让孩子在“有意义的任务”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实用性,而非只围绕考试做重复劳动。
12岁的男孩开始质疑学习的价值,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成长,而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渴望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人生方向与努力意义。
“学习无用论”的背后,是现实压力、情绪困扰、自我认知冲突等多因素叠加的信号。如果我们一味打压,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而如果我们愿意走近他的内心,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意义,他终将回到成长的正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