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春期后,不少男孩出现学习动力下降、厌倦课堂、对学业兴趣减弱等情况。家长焦虑、老师无奈,孩子却越来越“油盐不进”——不想写作业、不爱听课,对未来也显得无所谓。
事实上,这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兴趣转移和价值认知冲突的外在表现。
要帮助青春期男孩走出厌学情绪,单靠家庭的唠叨或学校的管控都不够,学校与家庭的联合引导,尤其是 基于兴趣的教育方式,才是打破困局的关键。
1.兴趣与学业脱节
许多男孩在青春期兴趣爆发,喜欢运动、游戏、社交,却感觉课堂枯燥,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学业与兴趣之间的落差,让他们逐渐失去动力。
2.逆反心理增强
青春期是独立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孩子更希望自主决定一切,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在学习上“对着干”。
3.压力积累却缺乏出口
成绩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让部分孩子在无法承受时选择“放弃”或“冷处理”,表现为厌学、逃避和沉默。
4.缺乏榜样与目标感
当学习与未来缺乏明确联系,孩子容易产生“学了也没用”的消极认知,从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很多男孩厌学的导火索,正是来自家庭的高压和“唯分数论”。
家长需要学会接纳孩子的差异,减少无休止的责备,营造更温暖、尊重的沟通环境。
当孩子喜欢打篮球、玩游戏、画画时,不要立刻说“这些没用”。
兴趣本身就是进入孩子内心的桥梁。家长可以利用兴趣与学习建立联系,比如通过阅读运动员传记培养阅读习惯,通过游戏引导逻辑思维能力。
与其不断要求孩子“考高分”,不如引导他思考:“你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
兴趣是动力的起点,目标是坚持的理由。让孩子拥有自己愿意努力的方向,学习才会有意义。
青春期男孩最反感“被安排”。
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作息和学习计划,培养责任感。
例如:“你觉得晚上几点学习最合适?”、“哪一科我们可以先从兴趣点入手?”
学校在教学中应更多加入探究式、实践型、项目化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的连接,减少“被灌输”的抵触情绪。
不只是看成绩,也要关注过程与能力。例如鼓励孩子参与社团活动、科学实验、校园运动会,让他在非学科领域也能获得成就感。
青春期男孩的情绪表达往往不如女孩直接,他们可能用冷漠、叛逆、厌学来掩饰压力。
学校心理辅导室、班主任谈心、小组心理活动,都是帮助他们缓解情绪的重要途径。
青春期男孩对“英雄”和榜样敏感。
邀请优秀校友、职场人士、社会榜样分享成长经历,帮助他们看到“学习的意义”,找到方向。
家庭和学校不应各自为战。家长定期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老师也应反馈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共同制定干预措施。
如果学校鼓励兴趣发展,而家长只看成绩,就容易让孩子陷入“两头对立”。
家长和学校应达成一致——既不放弃学习,也不否定兴趣,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兴趣是起点,目标是方向,行动才是关键。
学校可帮助孩子明确学业目标,家长则在家中给予持续支持与情绪鼓励,形成闭环引导。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更多地用鼓励、认可和陪伴来激发兴趣,而不是动辄批评、惩罚。
一个被认可的孩子,更容易找回对学习的热情。
有些家长担心:如果顺着兴趣来,会不会孩子就不学习了?
其实恰恰相反,兴趣不是对学习的替代,而是推动学习的引擎。
当孩子在被理解、被支持的氛围中成长,他会更愿意主动探索、学习和进步。
青春期男孩的厌学情绪,往往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积压、兴趣被忽视、情绪未被接纳的结果。
解决厌学,不是强行灌输知识,而是 点燃他心里的那一盏灯。
学校要提供开放、包容、有激励的学习环境;家庭要成为理解、尊重与支持的港湾。
当学校和家庭真正联合起来,以兴趣为起点,以成长为目标,孩子的学习动力自然会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