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变化最剧烈的阶段。
他们不再是单纯依附父母的孩子,却也尚未具备完全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
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常常表现出——
易怒、冷漠、顶嘴、沉默、情绪失控,甚至通过极端行为表达抗议。
不少家长感叹:“我的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我根本沟通不了。”
事实上,这并非孩子“叛逆”,而是他们在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如何表达自我。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心理教育专家指出: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不是问题,压抑与误解情绪的方式才是问题。
帮助他们正确表达情绪,是家庭情感教育中最关键的一课。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变化,往往来源于三大心理因素:
1.生理变化带来的情绪敏感
激素分泌的波动使他们更容易焦虑、愤怒或忧郁,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强烈。
2.自我意识觉醒后的“认同冲突”
他们开始质疑父母的权威,希望拥有自己的观点与空间;当被否定或控制时,就容易通过情绪反抗来维护自我。
3.社会与学业压力叠加
面对成绩竞争、人际关系、升学压力等多重挑战,他们往往感到无助,却又难以找到合适的表达渠道。
情绪的爆发,本质上是孩子在“寻找被理解”的信号。
如果家长只看到“情绪失控”,而忽略“内心诉求”,就会错过关键的引导时机。
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许多家长出于焦虑,容易做出错误反应:
1.用权威压制:“你再顶嘴试试!”
强硬的态度会让孩子关闭沟通通道,只会换来更激烈的对抗。
2.用讲道理代替共情:
“你这样生气没用,要冷静!”——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讲理,往往适得其反。
3.用冷处理回避冲突:
“不理他,等他冷静了再说。”——情绪被忽视,只会让孩子感觉被孤立。
4.过度心疼、纵容情绪:
“他只是心情不好,不要责备。”——缺乏边界的安慰会削弱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湖北正苗启德心理专家提醒:
管理孩子的情绪,不能靠压制或放任,而要通过“理解+引导”实现转化。
家长要明白,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
愤怒、悲伤、失望、焦虑,都是人类的基本感受。
父母的任务不是让孩子“没情绪”,而是教他们“怎么表达”。
✅ 建议做法:
当孩子生气时,不要立刻反驳,而可以说:
“我看到你现在很生气,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可以表达理解:
“你今天看起来不太开心,我在这儿,如果你想说我随时听。”
这类“非评判性回应”,能让孩子学会安全地表达自己。
很多青春期孩子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具体在“感觉什么”。
家长可以通过情绪命名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词汇表,让他们从“愤怒”走向“理解”。
✅ 引导示例:
“你是因为被批评而觉得委屈吗?”
“是不是觉得朋友不理你,让你有点孤单?”
“你现在更像是焦虑,而不是生气,对吗?”
当孩子能清晰表达“我难过”“我紧张”“我害怕”时,他们的情绪就已经在被自我调节。
命名是理解的开始,理解是平静的前奏。
当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后,家长还需教他们以不伤害他人、不压抑自己的方式表达。
可借鉴“非暴力沟通四步法”:
1.描述事实——“当你那样对我说话时……”
2.表达感受——“我感到被忽视和生气。”
3.说明需求——“我希望被尊重。”
4.提出请求——“我们能不能平静地谈谈?”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明白:
愤怒不是错,但攻击他人或封闭自我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一个情绪压抑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学会了回避、隐藏或爆发;
而在一个允许表达、彼此倾听的家庭里,孩子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情绪模式。
家长可以这样做:
1.树立榜样:父母自己学会情绪管理,不在冲突中失控;
2.固定沟通时间:每天10分钟“无指责对话”;
3.鼓励正向表达:当孩子成功冷静处理问题时,及时肯定他的努力;
4.建立情绪出口:如运动、绘画、音乐、写作等方式帮助情绪释放。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实践中发现:
亲子关系的温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弹性。
一个被理解的孩子,更有力量面对世界的复杂与挫折。
青春期的情绪如潮水,来得猛烈,却也是成长的证明。
父母不必惧怕孩子的情绪,而要帮助他们看见、理解并表达。
当孩子学会用语言而不是冲动表达情绪,
当他们能在家里被倾听、被理解、被接纳,
他们也会在外界更从容地面对挫折、学会沟通与自我调节。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家长:
管理情绪的起点,是理解自己;
而帮助孩子的关键,是让他相信——无论情绪多复杂,爱始终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