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情感萌动的重要阶段。当家长发现“女儿偷偷给男生写情书”时,内心往往五味杂陈——惊讶、担忧、甚至愤怒。
“她才多大,就开始早恋了?”
“要不要狠狠训一顿?”
“是我们教育出了问题吗?”
但事实上,青春期的情感表达并非“错误”,而是成长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心理现象。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情书”,而在于家长如何理性应对,引导孩子走向健康的人际关系观和情感观。
在生理、心理快速变化的青春期,孩子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向往被理解与亲近。写情书,是她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探索“喜欢”的感觉。
比起封闭、压抑的情绪波动,主动写情书其实是一种“表达”的尝试。这说明她开始有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望,是成长的正常部分。
一封情书,并不代表孩子已深陷情感关系中,更不意味着她“不务正业”。很多时候,这只是她心中一闪而过的好感与浪漫幻想。
孩子被发现写情书,内心往往已经非常紧张和羞愧。此时家长若大发雷霆,不仅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还可能破坏亲子信任,造成情感隔阂。
建议做法:
暂时不评判、不追问、不公开羞辱
给孩子一个缓冲空间,让她先平静情绪
与其否定,不如引导。试着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以下问题:
你为什么会喜欢他?他有哪些让你欣赏的地方?
你觉得喜欢一个人一定要写情书吗?你希望他怎么回应?
如果他没有回应或者告诉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份感情对你现在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提问,不带批判地引导孩子自我觉察和理性思考,远比单方面灌输道理更有效。
青春期孩子常常分不清“喜欢”和“冲动”,缺乏对感情界限的认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
喜欢一个人,不代表必须要表达或拥有
成熟的感情,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当下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解自己、提升自己
有些家长在发现“写情书”事件后,开始严密监控孩子手机、书包、人际关系,甚至切断与异性的所有接触,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过度防控可能带来的后果:
孩子变得更加隐瞒、压抑,甚至撒谎
对异性产生过度敏感甚至敌意
情感表达转向网络、地下,风险更高
家长应学会**“边界式信任”:尊重隐私、适度掌控、长期陪伴**,比一时的“堵”更有用。
孩子在青春期的情感行为,其实正是价值观教育、心理教育和自我认知教育的好时机。
分享自己当年成长过程中的相似感受,减少孩子的孤独与误解
教她认识真正的“价值感”来自于成长与独立,而非外界认可
帮助她把对他人的“欣赏”,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动力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我们接触过许多因为“早恋”“写情书”被家长误解,从而走上叛逆、对抗甚至自我封闭的孩子。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以理解代替压制,以引导代替对抗。
通过:
心理辅导与情感教育课程
青春期人际关系引导
家长沟通训练营
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情感认知,也帮助家长重建与孩子的沟通桥梁。
一封情书,不是灾难,而是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探索。
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她今后对情感、对自我、对家庭的理解。
与其压制她的表达,不如教她如何爱自己、如何成长。
毕竟,教会孩子“怎样爱”,远比“阻止她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