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逃课了?”
“你到底还想不想读书?”
“别一遇到问题就说‘烦’,你就不能勇敢一点?”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变了。过去的哭闹变成了沉默、冷漠、敷衍,甚至更严重的:彻夜打游戏逃避现实、因怕考试躲进网吧、为逃家长唠叨离家出走……
这些行为表面看是“叛逆”,但本质上,是一种极端逃避的情绪应对方式。那么,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越来越倾向于“用逃跑解决问题”?
所谓“极端逃避”,并非单纯的懒惰或抗拒,而是一种孩子面对压力、焦虑、挫折时,不具备足够心理承受力,于是选择逃避现实的应激反应。它可能表现为:
拒绝沟通、回避冲突
厌学、逃课、不写作业
沉迷网络、封闭社交
甚至发展为离家出走、自残、自我否定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不是叛逆的“作”,而是一种无声的求救。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阶段,但他们的自我认知尚不稳定,面对压力时更容易感到挫败。一旦自我保护机制启动,他们就倾向于“逃开一切”。
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导致青少年在冲动控制和情绪管理方面能力较弱。他们知道问题存在,却缺乏理性面对的能力,转而用“躲起来”来对抗痛苦。
父母对成绩的高期望、教师的频繁批评、同龄人的比较和社交冲突,让孩子在身心未成熟的阶段承受超出能力范围的压力。逃避,成了他们唯一能掌控的“出口”。
很多家庭并不鼓励孩子表达情绪,甚至会对孩子的抱怨、哭泣、不满进行压制,孩子久而久之学会了“藏起来”“不说话”,问题却在心中越积越多。
青春期若长期用逃避应对问题,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1.成绩下滑、学业危机:害怕失败就不再尝试,直接影响未来发展
2.人际孤立、情绪障碍:封闭自我、远离家庭与朋友,容易滋生抑郁、焦虑
3.抗压能力持续削弱:每次逃避都会降低下一次面对挑战的信心,形成“逃避—失败—更逃避”的恶性循环
4.行为失控的风险上升:沉迷手机、网瘾、离家、轻生等问题频发
当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我不想听你说”,不要直接否定,而是尝试回应情绪:“你是不是今天遇到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
逃避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孩子感到“无力感”或“恐惧感”。与其训斥,不如帮助他梳理情绪、拆解问题,一步步增强面对现实的勇气。
当家庭氛围变得更理解、宽容、有界限但不苛刻,孩子会觉得家是可以“退后”的避风港,而不是“必须逃离”的压抑空间。
若孩子已经陷入深层逃避,比如长期不上学、拒绝社交、情绪崩溃等,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孩子找回内在力量。
在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我们常常接触到“看起来很叛逆”的孩子,其实他们都只是找不到面对现实的方式。他们在课堂上逃避学习,在家中逃避沟通,在情感上逃避冲突,但内心深处,他们渴望理解、渴望有人陪他们一起“面对”。
我们相信:
每一个选择逃避的孩子,都值得被看见和引导。
孩子的逃避不是软弱,而是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独自承受沉重的现实。如果我们愿意放下成人视角的指责,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就能让孩子在跌倒时,不再孤立无援,而是知道:家,是可以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