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阶段,一些家长发现孩子会“顺手牵羊”地拿家里的钱,不告而取。起初或许只是几十元的零花钱,后来可能变本加厉,金额越来越大,甚至发展为偷拿父母银行卡。这种行为往往令家长愤怒、伤心,甚至怀疑孩子的人品出了问题。
但事实上,青春期孩子偷拿家里钱财,更多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而非纯粹的“贪婪”或“道德败坏”。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行为的深层动因,并提供科学的引导建议。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速膨胀的时期。他们希望独立、渴望掌控感,但又缺乏应对现实压力的能力。当他们选择偷偷拿家里钱时,往往源于以下几类心理动因:
当孩子觉得零用钱受限、父母控制过严,他们可能会以“偷偷拿钱”的方式来表达对权力的争取,甚至当作“抗议”父母的一种方式。
部分孩子想要融入朋友圈,购买潮流物品、请同学吃喝,觉得“没钱就没面子”。在强烈的社交压力下,他们可能会偷偷取钱来“维持关系”。
有的孩子偷钱是为了满足某些不能对父母公开的行为,如沉迷网游充值、偷偷购买手机、早恋送礼物,或陷入被人威胁勒索的困境。
如果从小家长对财产界限教育不明确,或总是纵容“拿就拿吧”,孩子容易形成“家里的钱就是我的钱”的模糊认知。
在情绪极端时,孩子也可能带着报复心理故意拿钱,以此来反击父母的忽视、冷漠或惩罚行为。
家长在发现孩子偷拿钱后,常见的反应包括:
严厉训斥或体罚:羞辱性的批评只会让孩子更逆反,甚至变得更隐秘、更抗拒沟通。
直接扣上“品行问题”的帽子:忽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彻底失去信任或控制欲更强:对孩子过度监控、冻结一切资金渠道,可能使孩子采取更极端的方式。
这些反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恶化亲子关系。
发现问题后,控制好情绪,切忌一时冲动惩罚孩子。可以先和孩子分开冷静,然后再平静地面对面沟通。
引导孩子说出拿钱的真实原因。不要只问“你为什么偷”,而是关心“你是不是最近遇到了什么压力?”
引导孩子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和财产边界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零用钱制度,让孩子有支配权又有责任感。
不是一味惩罚,而是引导孩子明白,坦诚和信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如果犯了错,关键是要学会承担和改正。
很多偷拿钱行为背后,是亲子沟通失效的信号。平日多倾听、多陪伴,让孩子知道,不用“偷”也能被理解。
如孩子行为反复出现,伴随说谎、冷漠、逃避甚至敌意,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行为矫正帮助。
作为专注于青少年心理行为矫正与成长引导的专业机构,我们建议家长:
将偷拿钱财视为心理问题的外在信号,而非简单的“道德败坏”;
注重“共情式沟通”,给予孩子说真话的安全感;
结合科学干预、心理辅导与规则教育,让孩子在理解、接纳和责任中真正成长。
正苗启德学校设有青少年心理辅导、家庭教育修复、情绪管理训练等专业课程,帮助家长与孩子一起跨越成长中的难关。
青春期的孩子并非天生“问题少年”,他们只是用不成熟的方式表达内心的需求。偷拿钱财,背后往往是对自由、认同、归属或理解的渴望。父母唯有深入理解、合理引导,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改正行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