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可能伴随强烈的情绪波动和不成熟的情感处理方式。当高中生出现用“自残”来威胁父母的行为时,不仅是家庭关系走到临界点的警示,更可能是孩子内心求助的一种极端表达。面对这一情况,家长必须在情绪和行为之间做出理性分辨,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紧急干预。
那么,当孩子用自残作为情绪工具时,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青少年自残,不一定是为了结束生命,更多时候是:
情绪发泄的出口:他们无力用语言表达情绪,只能通过自伤来缓解压力。
试图引起重视:当孩子觉得被忽视时,自残成为他们获取关注的手段。
对抗管控的工具:孩子可能觉得被过度干涉,通过自残“反制”父母。
内心痛苦的外化:情绪压抑、学习压力、人际冲突等问题,都可能是诱因。
正确理解这一行为的本质,才能避免误解和错误应对。
当孩子出现自残迹象,如割腕、撞头、咬手等行为,第一步必须是保障其生命安全:
移除尖锐或危险物品
如果有明显伤口,及时送医
保持冷静,不大声呵斥或情绪化反应
此时孩子情绪已接近临界点,家长应避免说出“你想干嘛就干嘛”或“别闹”的话。冷静对话、语速放缓、表达关心,是让孩子情绪降温的关键。
此刻不宜再讨论引发冲突的核心问题(如学业、早恋、手机使用等)。更重要的是:
给孩子一个安静空间
告诉他/她“我在乎你,我愿意听你说”
用“我关注你,而不是控制你”的态度沟通
自残行为已不再是“叛逆”范畴,而是需要心理专业人士介入的严重警告。建议尽快联系心理咨询师或专业机构:
进行心理评估
开展系统疏导和情绪管理训练
修复亲子信任关系
家庭氛围是否允许孩子“正常表达情绪”?父母是否总用“对错”来评判孩子的感受?安全感的缺失往往是孩子走向极端的重要推手。
高压、对抗、不信任的亲子沟通方式,只会加剧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应更多使用:
“倾听”而非“打断”
“共情”而非“否定”
“建议”而非“命令”
长期情绪问题往往与封闭生活、缺乏支持系统有关。鼓励孩子接触正向的活动或兴趣班,能有效转移注意力和释放压力。
面对严重的青春期心理与行为问题,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通过系统化干预和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
青少年心理创伤干预
自我认知与情绪控制训练
家庭教育策略指导
封闭式心理成长训练营
帮助孩子从行为背后回归内心,从抗拒走向理解,从危机中重建成长通道。
当一个高中生选择用自残威胁父母时,并不是他们真的想毁掉自己的人生,而是在向家长传达“我需要被听见、被理解”。家长需要做的,不是责备、压制或逃避,而是用理智、关怀与专业支持,帮助孩子走出情绪泥潭,重新连接爱与安全。
危机,并非终点,也可能是改变的起点。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愿与每一个家庭携手,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