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长的教育过程中,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明明已经是高中生,却越来越“会说谎”——撒谎逃避作业、隐瞒考试成绩、谎称在外补课实则去玩,甚至为掩盖一个谎言不断编造更多谎言。
这种“说谎成性”的行为让家长既愤怒又无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频繁撒谎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人品不好”,更多情况下,它是孩子在面对压力、冲突或缺乏信任关系时的一种防御与回避。
家长如果只是一味训斥、惩罚,往往适得其反。要真正纠正孩子的说谎行为,必须找到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
高中阶段,学业压力大、情绪波动强。
有些孩子害怕让父母失望,害怕承受责骂与压力,于是选择“撒谎”来暂时缓解现实冲突。比如:
考试没考好 → 先说分数没出来;
作业没写 → 说老师没留;
想玩 → 说是“补课”。
这种撒谎其实是他们的“逃避本能”,并非单纯恶意。
有些家庭沟通模式是“高压+否定”:
孩子一说实话就被批评;
父母从不倾听,只有指责;
讲真话带来的结果比撒谎更糟。
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自然学会“用谎言保护自己”。
也有一类孩子,从小在家长的过度包容中长大,缺乏规则意识与后果意识。
他们把说谎当作“应付”的一种手段,甚至觉得“撒谎没什么大不了”。
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会出现对规则与权威的抵触情绪。
他们撒谎有时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我不想你管我”,是一种对控制的不满。
当父母发现孩子撒谎时,最常见的反应是:
“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说谎就是坏孩子!”
“我再也不信你了!”
这种情绪化的反应,虽然出于失望,但对孩子来说只会强化防御,导致下一次撒谎更加隐秘。
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拆穿,而在于理解背后的动机。
✅ 家长要做的是:
控制情绪,冷静面对;
观察孩子撒谎的情境与原因;
让孩子在“安全氛围”中有勇气承认错误。
如果孩子每次说实话都换来大吼大骂,他们一定会继续撒谎。
家长可以设立“诚实对话时间”:
告诉孩子:说实话比完美的成绩更重要;
即便犯错,只要诚实,父母愿意一起面对问题;
逐步重建信任感。
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总能预见谎言的后果。
家长要做的不是一味惩罚,而是:
让孩子自己体验谎言造成的信任危机;
讨论“撒谎与诚实”的结果区别;
让他明白:信任一旦失去,重新建立会很难。
例如:
“你这次说谎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以后大家都不相信你的话,你会失去的不只是成绩,还有别人对你的信任。”
频繁质疑与盯防只会让孩子更隐瞒。
家长可以:
先从小事上给予信任,例如交给他一些简单的责任;
当孩子诚实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通过信任感来削弱他“说谎的价值”。
如果家庭没有明确的边界,孩子也会模糊“对与错”。
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例如:
对撒谎行为的后果(如减少自由时间、暂时限制某项权利);
对诚实行为的激励(如适当奖励、增加信任度)。
规则要公平、明确、稳定,才能让孩子感到“有约束力”。
很多家长在情急之下会说:“你就是个骗子”“你越来越没救了”——这样的标签只会让孩子觉得“反正你们也不相信我”,于是彻底放弃改变。
正确做法是区分“行为”与“人”:
❌ “你是个骗子”
✅ “你这次的说谎行为让我失望,我希望我们以后可以更信任彼此。”
如果孩子说谎频率过高,甚至影响到学业、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例如:
撒谎内容越来越复杂;
不再有负罪感;
出现对抗性人格倾向;
这时,单纯的家庭教育可能不足。
✅ 可以考虑:
学校心理辅导;
专业心理咨询;
系统行为干预课程。
专业的心理老师能帮助孩子重建规则意识、价值观和信任关系,防止说谎行为固化成“习惯人格”。
一个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成性说谎”。
每一次谎言的背后,都藏着:
惧怕压力;
缺乏信任;
逃避冲突;
或渴望被理解。
父母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决定了说谎问题是“恶化”还是“被纠正”。
📌 请记住:
纠正说谎,不是靠惩罚,而是靠信任与引导;
父母的沟通方式,比孩子的谎言本身更关键;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诚实比撒谎更安全”,他才会愿意说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