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在学校上自习!”
“我没有去网吧,是朋友瞎说的!”
面对家长或老师的质问,不少高中男孩在逃课上网后,都会用各种理由和谎言来掩盖事实。
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并不少见:有的孩子在课堂上心思不在学习上,转而沉迷网吧的刺激和“自由”;有的孩子甚至明知逃课是错误行为,但依然通过说谎掩饰,以避免惩罚或冲突。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逃课本身固然严重,但更值得家长重视的,其实是“说谎”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教育缺口。如果教育方式不当,很容易让孩子陷入“逃课—说谎—对抗”的恶性循环。
1.编造“合理理由”掩饰缺席
比如声称“去补课”“生病请假”,甚至伪造家长签字,试图蒙混过关。
2.对家长和老师的追问极力否认
孩子常用“狡辩—沉默—情绪爆发”的方式来回避问题,害怕承担后果。
3.逃课行为具有反复性
不少孩子第一次逃课说谎后,如果没有被及时引导,往往会产生“没被发现=可以继续”的侥幸心理,逐步形成习惯。
4.谎言与叛逆心理交织
青春期的孩子对管束格外敏感,说谎不仅是掩饰错误,也是一种对权威的“对抗方式”。
表面上看,孩子说谎是为了避免惩罚,但实际上这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心理需求。
许多孩子对父母或老师的责备、惩罚有深深的恐惧感,说谎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当亲子沟通长期停留在“问责—批评”层面,孩子自然不会选择坦白,而是本能地回避。
逃课上网并不一定单纯因为“贪玩”,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吃力、成绩焦虑,或人际关系紧张,通过网吧来获得“解脱感”。
部分孩子对逃课后果认识不足,甚至觉得“只是玩一下没什么大不了”。
在发现孩子说谎逃课后,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情绪爆发,但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 当场怒骂甚至体罚:孩子更可能因此变得更会“掩饰”,而不是反思。
❌ 翻旧账、贴标签:“你就是不可信!你就是不学好!”
❌ 一味控制手机、限制外出:只堵行为而不疏导心理,孩子可能变得更逆反。
❌ 直接放弃管教:有些家长觉得“管不住了”,于是彻底放任,这会让孩子问题加剧。
这些做法忽视了一个核心事实:说谎只是表象,根源是信任关系缺失和价值观偏差。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强调,家长在处理这种问题时,最关键的是重建孩子的信任感,而不是立刻“抓错—惩罚”。
家长应尽量克制指责,平静表达立场:
“我知道你今天没有在学校,我也不想吵架。我更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种非攻击式沟通,会降低孩子的防御心理,让他更容易开口。
不仅仅是“被发现会被骂”,而是强调信任一旦破裂,会影响他和父母、老师的关系。
可以适度让孩子承担后果,但避免羞辱式惩罚。
不要陷入“你为什么说谎!”这样的情绪争执,而要探讨行为的原因和后果,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
仅仅让孩子承认错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帮助他改变行为习惯和动机。
是学习困难导致厌学?
是同伴影响?
还是纯粹沉迷网吧的刺激?
找准诱因,才能对症下药。
明确什么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逃课。
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提高他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彻底禁网往往引发更强反弹,建议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有计划地使用网络,让孩子学会“自控”,而不是“被控”。
沉迷网吧的孩子往往在现实中缺乏被认可的机会。家长可以鼓励他在学习、运动、兴趣活动中重新找到“被看见”的感觉。
说谎问题的矫正,不是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一点一滴重建。
✅ 家长应少一些“翻旧账”,多一些“正向反馈”。
✅ 当孩子愿意坦白时,不要立刻批评,而要肯定他的诚实。
✅ 逐步让孩子明白:“诚实不会让事情变糟,反而能让问题更快解决。”
部分学生的逃课与说谎已经不再是“偶尔行为”,而是一种长期模式,这往往伴随更深层的心理依赖或厌学倾向。
此时,单靠家长的说教很难奏效。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在心理与行为干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通过心理疏导 + 行为矫正 + 规则训练 + 家校联动,帮助许多孩子逐步摆脱逃课与说谎行为,重建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当高中男孩说谎掩盖逃课行为时,家长若一味指责,只会让孩子越走越远;
但如果家长能冷静应对、找到根源、重建信任,就能把一次“说谎事件”变成一次成长契机。
信任与沟通,不是一场输赢之战,而是一场关系修复的过程。
当孩子发现诚实不会带来“灾难”,他们才会真正愿意回到家长身边,愿意承担、也愿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