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普及,不少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晚睡,甚至通宵熬夜玩游戏,白天上课精神不集中,成绩滑坡,脾气变得暴躁敏感。这种情况在高中阶段尤其常见,家长们不禁焦急地问:“要不要强制干预?是不是该没收手机、断网、设睡觉时间?”
游戏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孩子在自控力、情绪管理、压力释放等多方面的挑战。对这类行为,一味强制可能只治标不治本,真正有效的方法是“管理+理解+引导”相结合。
当孩子沉迷游戏、影响作息,家长往往直觉地认为:“他就是贪玩、自控差!”但现实中,以下几种隐藏动因更值得关注:
高中学业紧张,考试频繁,竞争激烈,不少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放松和满足,转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就感”和“逃离压力”。
没有养成固定作息习惯,加上晚间没人监督、电子设备易得,游戏成了“放松的唯一选择”。
有些孩子通过游戏社交结交朋友,满足内心对认同和陪伴的需求,尤其是缺乏家庭关注的孩子,更容易“寄情游戏”。
当孩子沉迷游戏、作息混乱时,许多家长本能地采取强硬措施:
没收手机
断网断电
制定严格睡觉时间
甚至责骂、威胁或送去封闭式学校
这些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见效”,但常常伴随着副作用:
孩子产生强烈逆反情绪,导致关系紧张
问题转入“地下”,孩子变得更隐秘、更疏远
不解决内在动机,可能转向其他上瘾行为(如短视频、小说、网聊等)
真正科学的做法,不是“管”还是“不管”,而是适度干预、逐步引导、自主成长并重:
如:晚上几点必须断电、睡觉时间前1小时不使用手机等,这些以健康为目标的底线管理是有必要的,需与孩子协商制定,避免冲突。
让孩子参与制定作息表、屏幕使用计划,给予一定选择权,能降低抵触情绪,提升自律意愿。
鼓励孩子参与体育锻炼、音乐、阅读、编程、志愿活动等,让他们在现实中体验成长与成就,逐渐“戒掉”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多问问孩子:“最近学习压力大吗?”“有没有觉得游戏让你放松一点?”从关注游戏行为转向关注背后的情绪动因。
避免“你不睡觉就废了”这类极端语气,改用:“我们能不能一起想个办法,让你玩得开心但不影响身体?”
睡前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读点轻松的书、共度亲子时光,让“睡觉前”不只是“关掉手机”,而是“情绪的过渡期”。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我们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作息混乱等问题,提供系统性的心理干预与行为矫正训练,帮助孩子:
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
培养时间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
从情绪层面解决游戏依赖的根本原因
建立积极的学习与人际目标,提升现实获得感
我们也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您与孩子重建有效沟通机制。
孩子因为玩游戏影响睡眠,不只是“玩物丧志”的问题,更可能是心理压力、亲子距离、自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的综合表现。
父母若能放下指责,更多去倾听、引导与陪伴,不仅能帮助孩子走出游戏成瘾的泥潭,也能为他们的青春期成长保驾护航。
游戏可以有,但健康和未来更重要。管理方式对了,孩子自然愿意为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