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的日常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不少青春期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逐渐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导致考试成绩下滑,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倾向。
当成绩一落千丈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失望和惩罚式管教——没收手机、严加限制,甚至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
但事实证明,责骂与强制并不能让孩子真正“觉醒”,反而会加深他们的抵触情绪。
面对这种情况,鼓励与引导远比责备更有力量。那么,当孩子因游戏成瘾导致考试不及格时,家长究竟该如何正确应对?
成绩不理想,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一种打击,但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此时,如果家长情绪失控,只会加重孩子的挫败感和逆反心理。
第一步,家长要学会“冷处理”:
不急着质问“为什么考这么差”;
不拿其他同学做对比;
给孩子一个冷静的空间,也给自己一个调整心态的时间。
只有情绪稳定的家长,才能成为孩子走出低谷的支撑力量。
很多青春期孩子在沉迷游戏的同时,也会因为考试不理想而产生内疚与压力。如果这时家长不断责备,会让他们产生“反正我也不行”的自我否定,进一步逃避学习。
沟通时,建议家长换一种温和的方式:
“我知道你最近玩游戏比较多,学习状态可能也受了影响,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调整,好吗?”
“这次没考好不代表你不行,我更在意的是怎么帮你重新找回节奏。”
这样的对话方式能让孩子卸下防备,更愿意与父母交流。
考试不及格只是结果,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的是“原因”与“改善的路径”。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
是复习时间不足,还是注意力被游戏分散?
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缺乏目标?
游戏满足了他哪些心理需求?是否可以找到替代方式?
当孩子意识到“失败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解决”时,他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沉迷游戏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而成就感恰恰是重新激发学习动力的关键。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短期、明确的小目标:
每天完成固定时间的复习后再进行娱乐;
成绩提升5分也给予正向肯定;
一周达成目标后给予适度奖励。
这种“可见的进步”会让孩子重新感受到努力的价值,逐步削弱对游戏的过度依赖。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而聪明,他们能分辨出什么是“口头安慰”,什么是真心认可。
家长在鼓励时,要具体、真诚,强调孩子的努力与成长:
“我看到你开始每天复习一会儿,真的很棒。”
“虽然这次成绩不理想,但你已经在调整状态,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我愿意陪你一起一步步来,不急,但不放弃。”
这份鼓励,会成为孩子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来源。
完全禁止游戏往往适得其反。更科学的做法是 “合理约束 + 自我管理”。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签订“游戏与学习时间协议”:
先完成学习任务再进行娱乐;
约定固定的游戏时间,避免彻夜上网;
如未达成目标,暂停游戏权利,同时进行反思。
这种方式既能尊重孩子的兴趣,也能培养责任感和自控力。
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沉迷游戏不仅仅是兴趣问题,还可能与情绪压力、学习挫败、现实社交障碍有关。
这时,仅靠家长的管教很难彻底改善。
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训练,可以帮助孩子:
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建立健康的兴趣和生活习惯;
提升专注力和学习动力。
在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我们通过心理疏导、行为管理与家庭沟通课程的结合,已帮助众多孩子成功摆脱游戏成瘾,重拾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
考试不及格只是一次挫折,而不是孩子未来的结局。
在青春期的成长路上,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责备与否定,而是理解、支持与鼓励。
家长若能在这个关键节点给予科学的引导,就可能帮助孩子从“沉迷游戏”中找回方向,重建对学习和生活的掌控感。
请记住:
✅ 成绩不代表孩子的全部价值;
✅ 游戏成瘾并非无药可救;
✅ 家长的鼓励与支持,往往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各位家长:
当孩子沉迷游戏、成绩退步时,请不要急于打压和惩罚,科学干预、积极沟通,才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如果您在亲子沟通或行为引导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教育干预,我们将为您和孩子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