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和高中阶段,孩子的自主性增强,面对学习任务,他们会尝试寻找自己的方式。然而,有些孩子会以“查资料”“做作业”为名,实则在玩游戏或浏览娱乐内容,这让家长既焦虑又无奈。面对这种情况,简单的没收手机或训斥往往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认为,家长应采取理解心理、科学沟通、合理规则与兴趣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自我控制力不足
中学生和高中生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发育,自控能力相对弱,容易在学习任务与娱乐之间分心。
2.逃避学习压力
面对难度较大的作业或学习任务,孩子可能通过玩游戏来逃避压力和焦虑,这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
3.虚拟成就感吸引
游戏能即时提供成就感和奖励,满足孩子即时满足需求,而学习往往需要长期积累,难以提供同样的快感。
4.模糊界限与规则意识不足
孩子在自由使用电子设备的环境中,如果没有明确界限,很容易在学习和娱乐之间混淆界限。
5.家长沟通方式不当
过度命令或缺乏理解,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查资料”为借口规避管控。
1.一味没收手机或电脑
短期有效,但孩子会寻找替代设备或偷偷玩游戏,甚至产生亲子冲突。
2.训斥或威胁
情绪化指责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更倾向于隐藏行为或撒谎。
3.放任不管
害怕冲突而纵容孩子,会让孩子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固化,学习效率下降。
4.仅强调成绩
单纯用成绩压力来威胁孩子,并不能解决深层次的自控力问题和心理需求。
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玩游戏往往不是“故意捣乱”,而是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表现,包括逃避压力、寻求成就感、缓解焦虑等。理解心理需求,是有效介入的前提。
倾听:与孩子交流时先了解真实情况,而非直接指责。
共情:表达对孩子压力和困扰的理解,如“我理解你做作业时觉得很累,很想放松”。
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自我分析,例如“你觉得这样做对学习有帮助吗?”
明确设备使用时间:规定学习和娱乐时间,让孩子知道边界;
学习优先原则:先完成作业或查资料,再进行游戏或娱乐;
参与规则制定:让孩子参与讨论规则,增强认同感和自我管理意识。
引导而非全程盯控:例如共同查找资料时,让孩子操作电脑,家长在旁提供指导;
阶段性检查:完成资料收集后再允许休息或娱乐,形成正向反馈。
培养现实成就感:鼓励孩子参与运动、社团或手工活动,获得即时但健康的成就感;
目标奖励: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小目标,完成后给予肯定,替代游戏即时奖励的吸引力。
如果孩子沉迷游戏严重,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家长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青少年教育机构帮助,进行系统的自控力训练和兴趣引导。
小明(化名),初二学生,经常以“查资料”为名玩网络游戏,作业拖延明显。父母最初直接没收设备并训斥,结果孩子更加隐瞒行为,成绩继续下降。
后来,父母采取调整策略:
冲突时先冷静,避免情绪化争吵;
与小明共同制定学习和娱乐时间表,学习优先,娱乐适度;
鼓励小明参与学校篮球社团,释放压力并获得团队认同感;
每周总结完成任务情况,及时肯定正向行为。
几个月后,小明学业效率提高,玩游戏行为在规则范围内进行,亲子关系明显改善。
孩子以“查资料”为名实则玩游戏,是青春期自控力不足和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表现。湖北正苗启德青少年特训学校提醒家长:
1.理解心理需求,避免情绪化指责;
2.科学沟通,倾听、共情、引导自我反思;
3.明确规则,让学习优先,娱乐适度;
4.兴趣引导与正向激励,替代游戏带来的即时成就感;
5.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系统改善孩子自控力与行为习惯。
科学引导和合理陪伴,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在自我管理中健康成长。